摘要:目的探究川陈皮素对喉鳞状细胞癌(LSCC)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是否与黏着斑激酶(FA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有关。方法将LSCC TU177细胞分为对照(Control)组、L-川陈皮素组( 10mg/L )、M-川陈皮素组( 20mg/L )、H-川陈皮素组( 40mg/L) 和H-川陈皮素+ZINC40099027组( 40mg/L 川陈皮素 +2.5g/L FAK激活剂ZINC40099027)。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及FAK/AKT通路相关蛋白。结果L、M、H-川陈皮素组较 Control组细胞活性、划痕愈合率、侵袭细胞数、B细胞淋巴瘤-2(Bcl-2) ?p -FAK/FAK、p-AKT/AKT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降低,细胞凋亡率、Bcl-2相关X蛋白(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升高 (P<0.05 );H-川陈皮素+ZINC40099027组较H-川陈皮素组OD值、划痕愈合率、侵袭细胞数、Bcl-2、p-FAK/FAK、p-AKT/AKT蛋白表达增加,细胞凋亡率、Bax、caspase-3蛋白表达降低 ?P<0.05 )。结论川陈皮素可能通过抑制FAK/AKT信号通路抑制LSCC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摘要:目的利用卵巢切除小鼠模型探讨雌激素缺乏对骨重塑特征的影响。方法将10只12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和卵巢切除术(OVX)组,每组5只。术后16周分离小鼠子宫,观察形态并统计子宫质量。CT扫描分析小鼠股骨远端,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评估股骨组织石蜡切片的破骨细胞数量。采用CD11b磁珠分选小鼠股骨骨髓的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和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MMs)。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评估BM-MSCs成骨分化潜能;反转录-定量PCR检测BM-MSCs成骨分化相关基因 (Runx2,Sp7 和Spp1)及BMMs破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Ctsk、Acp5和Cd40)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OVX组的子宫出现明显萎缩,质量减轻;骨矿物质密度(BMD)骨体积分数(BV/TV)骨表面积组织体积比(BS/TV)、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厚度(Tb.Th)、皮质骨矿物质密度(Ct.BMD)和皮质骨厚度(Ct.Th)明显减少,骨小梁分离度 (Tb.Sp) 明显增加 (P< 0.01);与Sham组相比,OVX组BM-MSCs中 Runx2,Sp7 和Spp1mRNA表达水平降低 (P<0.01 );诱导后,其成骨分化程度也减低。与Sham组相比,OVX组BMMs中Ctsk、Acp5和Cd40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股骨远端骨髓中破骨细胞数量多于Sham组 (P<0.01 )。结论OVX导致的雌激素缺乏在减弱成骨分化能力的同时增强了破骨细胞的分化能力,最终引起骨稳态失调,造成骨质疏松。
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381-3p(miR-381-3p)/肌肉环指蛋白1(MuRF1)轴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小鼠心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NC)组、HPH组、 .HPH+ 类似物对照(HPH+agomir control)组、 .HPH+miR-381-3p 类似物组 (HPH+miR-381-3p agomir)组,每组15只。采用低压
摘要:目的探讨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和骨甘氨酸(Mimecan)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4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ecorin和Mimecan蛋白表达情况,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Decorin和Mimecan阳性表达率,分析二者相关性, Cox 回归模型分析宫颈癌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Decorin和 Mimecan 阳性和阴性患者的生存率。结果Decorin 和Mimecan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低于癌旁组织( 20.0% Us. 75.0% 28.3% Us. 63.3% ,均 P<0.05 。肿瘤直径 ?2cm 、FIGO分期II—IV期、有淋巴结转移和肿瘤低分化程度患者的Decorin和Mimecan表达阳性率均较低( P< 0.05)。宫颈癌组织中Decorin和Mimecan表达呈正相关 (r=0.686,P<0.01, )。多因素 Cox 回归证实, 2.365,95%CI:1.236\~4.525)和Mimecan阴性表达( ?HR=2.191 , 95%CI :1.322\~3.631)FIGO分期ⅡI—V期 HR=1.747 95%CI:1.147\~2.660)和肿瘤低分化! (HR=1.577,95%CI=1.035~2.404) 为宫颈癌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Decorin和Mimecan阳性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高于阴性表达者( 79.3% Us. 51.3% 73.8% Us. 50.0% ),中位生存时间延长(75个月us.60个月,74个月us.60个月)。结论Decorin和Mimecan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降低,可作为宫颈癌预后评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摘要:自的构建基于多维度指标的预测模型,评估I—Ⅱ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心肺并发症的风险。方法选取并分析600例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I—Ⅱ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7d是否发生肺不张、肺栓塞、呼吸衰竭、乳糜胸、大量胸腔积液、低氧血症、心房颤动等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84例)和无并发症组(516例)。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术前肺功能评估、病理特征及围手术期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通过Bootstrap 重抽样法(1000次)进行内部验证,评估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决策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OR=1.832,95%CI 1.537~2.18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 (OR=6.782,95%CI:2.685~17.130) 、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OR=0.926,95%CI:0.888~0.965)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pred. ( OR=0.906 , 95%Cl :0.845~0.972)、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 (DLCO%pred) 0 OR=0.901 ,95%CI:0.832~0.975)术中出血量 OR=1.025 95%CI:1.014~1.036)及单肺通气时间 (OR=1.057,95%CI:1.034~1.080) 是术后心肺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 977(95%CI:0.965~0.989) ,敏感度 96.4% ,特异度 87.6% 。Hosmer-Lemeshow检验表明模型校准性良好 (χ2=1.285,P=0.994) 。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当风险阈值概率在 20%~98% 时,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净获益。结论I—Ⅱ期NSCLC患者胸腔镜术后心肺并发症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
摘要:自的探讨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水平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老年AMI患者150例,人院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于PCI后24h内检测患者血浆VWF抗原水平。对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依照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将患者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分析AMI患者12个月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评估VWF抗原水平对AMI患者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血浆VWF抗原水平的最佳截断值,依照最佳截断值进行分组,绘制Kaplan-Meier曲线比较不同血浆VWF抗原水平的患者MACE发生情况。结果150例患者中有7例失访,最终纳入143例患者,其中MACE组53例 (37.1% ,非MACE组90例 63.9% )。MACE组患者年龄、B型尿钠肽(BNP)、D-二聚体、VWF抗原水平明显高于非MACE组患者。 Cox 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年龄增长 (HR=1.085,95%CI:1.014~1.160) 、血浆VWF抗原水平升高 (HR=1.030,95%CI:1.017-1.045 、BNP升高 (HR=1.016,95%CI:1.004~1.027) 是老年AMI患者术后1年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血浆VWF抗原水平预测MACE的最大约登指数为0.616,最佳临界值为 162.5μg/L ,敏感度为 84.9% ,特异度为 76.7% 。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血浆VWF抗原 ?162.5μg/L 组患者发生MACE的平均时间较血浆VWF抗原 <162.5μg/L 组缩短(7.7个月vs.11.6个月,Log-rank χ2=63.060 P<0.001 )。结论血浆VWF抗原水平升高是老年AMI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AMI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因子。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分泌型模块化钙结合蛋白2(SMOC2)水平与心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CHF患者120例(CHF组)和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60例(对照组),CHF患者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Ⅱ级组(46例)、Ⅲ级组(42例)、V级组(32例),根据6个月预后分为不良预后组和良好预后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IGFBP2、SMOC2水平。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CHF患者血浆IGFBP2、SMOC2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IGFBP2、SMOC2水平与CHF患者不良预后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IGFBP2、SMOC2水平对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HF组血浆IGFBP2、SMOC2水平升高 (P<0.05) 。I级组、I级组、V级组血浆IGFBP2、SMOC2水平依次升高 P<0.05 )。CHF患者血浆IGFBP2、SMOC2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 (P<0.05 。120例CHF患者6个月不良预后率为 35.00%(42/120) 。与良好预后组比较,不良预后组血浆IGFBP2、SMOC2水平升高中 P<0.05 )。调整混杂因素后,IGFBP2高、SMOC2高为CHF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血浆IGFBP2、SMOC2水平联合预测CHF患者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99,高于各自单独预测的 0.800,0.782(P<0.05) 。结论CHF患者血浆IGFBP2、SMOC2水平升高,与心功能降低和预后不良有关,血浆IGFBP2、SMOC2水平联合检测对CHF患者预后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与单次跨膜糖蛋白147(CD147)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ICASS)后再狭窄方面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51例接受ICASS的AIS患者为研究组,同期11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研究组依据ICASS后6个月内再狭窄情况分为再狭窄组(30例)和未狭窄组(121例)。免疫比浊法检测受试者血清CysC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CD147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患者ICASS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CysC、CD147水平对AIS患者ICASS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CysC、CD147水平较对照组升高 (P<0.01 );再狭窄组狭窄程度 >75% 的患者占比、血清CysC、CD147水平均高于未狭窄组 P<0.01 );狭窄程度 >75% ,血清CysC、CD147水平升高是AIS患者ICASS后发生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P<0.01 );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ysC、CD147水平单独预测AIS患者ICASS后再狭窄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5、0.850,联合预测的AUC为0.942,联合预测效能明显优于单一指标预测 (P<0.05 。结论AIS患者血清CysC、CD147水平升高是ICASS后发生再狭窄的危险因素,两者联合预测ICASS后颅内动脉再狭窄的效能较高。
摘要:目的探讨补体 1q(Clq)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补体5a(C5a)在糖尿病肾脏病(DKD)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中的临床价值,以及与肾小管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232例。按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SDM)组50例和DKD组182例,其中DKD组又分为低进展风险DKD(LDKD)组90例、中进展风险DKD(MDKD)组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清人神经肽(Spexin)、叉头框蛋白O1(FoxO1)水平与胰岛素抵抗(IR)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198例GDM患者为GDM组,同期纳入195例体检健康孕妇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入组的年龄、孕周、三酰甘油(TG)孕前体质量、空腹胰岛素(FINS)、产次、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受试者血清 Spexin、FoxO1水平;根据妊娠结局将GDM患者分为不良妊娠组(96例)和良好妊娠组(102例)。Pearson法分析GDM患者血清 Spexin、FoxO1、HOMA-IR 间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GDM患者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血清 Spexin、FoxO1水平对GDM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GDM组患者血清FINS、TG、FBG、Spexin、FoxO1及HOMA-IR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1 )。Pearson法分析结果显示,GDM患者血清 Spexin?Fox01 水平与HOMA-IR,血清Spexin水平与 Fox01 均呈正相关 (P<0.05 )。GDM组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巨大儿、新生儿畸形、低体质量儿、新生儿室息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P<0.05 )。不良妊娠组患者血清Spexin、FoxO1水平及FINS、FBG、HOMA-IR均明显高于良好妊娠组( P<0.01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pexin、FoxO1升高是GDM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 (P< 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pexin和 Fox01 预测GDM患者妊娠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UC)为分别为0.887和0.883,联合预测的AUC为0.942。结论GDM患者血清Spexin、FoxO1升高,均与IR有关,两者联合可辅助判断GDM患者妊娠结局。
摘要:目的探究F-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1007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IF-PSMA-1007PET/CT)中SUVmax和SUVmean参数对前列腺癌(PCa)诊断及病情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接受 18F? -PSMA-1007PET/CT检查的80例疑似PCa患者,按其穿刺病理结果分为PCa组(49例)和非PCa组(31例),收集2组患者入院时1F-PSMA-1007PET/CT参数最大标准化摄取值( SUVmax 和平均标准化摄取值( SUVmean) ,入院时和入院3个月后PCa组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前列腺癌组织学分级(GLEASON)评分。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F-PSMA-1007PET/CT参数水平对PCa的诊断效能。Pearson法分析PCa组患者入院时1F-PSMA-1007PET/CT参数水平与PSA、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PCa组的SUVmax、SUVmean值高于非PCa组 (P<0.05) ;ROC曲线分析显示,SUVmax、SUVmean水平单一指标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7、0.843;敏感度分别为 80.65% 、83.87% ;特异度分别为 87.76%.73.47% 。PCa组入院3个月后PSA、GLEASON评分低于入院时 (P<0.05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入院时PCa组患者的SUVmax和SUVmean分别与入院时和入院3个月后的PSA、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 (P<0.05 。结论 18F? -PSMA-1007PET/CT的 SUVmax和 SUVmean 参数对PCa的诊断及病情进展有较高预测价值。
摘要:自的探讨使用常规胸腔积液及血清学检测鉴别结核性及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结核性胸腔积液(160例)及恶性胸腔积液(267例)患者为研究组,收集胸腔积液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腺苷脱氨酶(ADA)癌胚抗原(CEA)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胸腔积液ADA、血清LDH/胸腔积液ADA及胸腔积液CEA/血清CEA对结核性及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价值,并确定最佳截断值。设计初诊诊断流程如下:将满足胸腔积液 ADA≥29.700U/L 、血清LDH/胸腔积液ADA <8.523 和胸腔积液CEA/血清CEA <1.096 三个条件定义为组1(考虑结核性胸腔积液);满足胸腔积液 ADA<29.700U/L 、血清LDH/胸腔积液 ADA?8.523 和胸腔积液CEA/血清CEA≥1.096三个条件的患者定义为组2(考虑恶性胸腔积液);其余不能满足上述所有条件的定义为组3。组3患者若胸腔积液细胞分类中多核细胞 350% ,则考虑恶性胸腔积液;胸腔积液细胞分类中单核细胞 >50% 的患者,再通过ROC曲线确定胸腔积液ADA最佳截断值为 34.450U/L ,若 ADA≥34.450U/L ,则考虑结核性, ADA<34.450U/L 则考虑恶性胸腔积液。又根据初诊诊断流程选取151例渗出性胸腔积液患者为验证组。结果通过初诊诊断流程,研究组有5例患者与最终诊断标准不符,包括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3例,经规范抗结核治疗后胸腔积液消失,但1例3年后发现肺癌,1例2年后出现结肠癌,1例合并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胸腔积液患者2例,1例为胸膜间皮瘤,另1例为肺腺癌。使用初诊诊断流程研究组对结核性胸腔积液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 98.13% 及 99.25% ,较单用胸腔积液ADA提高。在排除不符合本研究标准的49例患者后,验证组最终纳入102例,其中结核性胸腔积液20例,恶性胸腔积液82例。通过初诊诊断流程,最终仅有2例初诊为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患者与最终诊断标准不符,其中白血病及淋巴瘤各1例。结论使用常规胸腔积液及血清学检测设计的初诊诊断流程提高了鉴别结核性及恶性胸腔积液的准确性。
摘要: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认知-运动双任务(CMDT)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记忆和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tDCS组、CMDT组和联合组,每组25例。3组患者均予常规康复治疗,tDCS组采用tDCS刺激病灶背外侧前额叶(DLPFC),CMDT组进行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联合组在tDCS治疗的基础上增加CMDT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韦氏记忆量表第4版(WMS-N)、威斯康星卡片测验(WCST)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记忆功能、执行功能、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3组各项评定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3组WCST、WMS-V、MoCA、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 P<0.05 ),且联合组显著优于tDCS组和CMDT组 (P<0.05 )。结论tDCS联合CMDT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同时对记忆和执行功能具有协同改善作用。
摘要:自的探究CT灌注成像(CTP)、CT血管成像(CTA)联合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侧支循环(CC)状态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106例,均行CTA和CTP检查,基于CTA影像分为CC良好组(67例)和CC不良组(39例);并依据治疗3个月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56例)和预后不良组(5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NSE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CC评分与CTP参数及血清NSE水平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NSE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采用Kappa检验分析CTP、CTA单独及联合血清NSE评估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与随访结果的一致性。结果CC不良组CTP参数rCBF、rCBV低于CC良好组,rTTP、rMTT及血清NSE水平高于CC良好组 (P<0.01 )。CC评分与rCBF、rCBV呈正相关,与rTTP、rMTT及血清NSE水平呈负相关 (P<0.05 。预后不良组rCBF、 .rCBV 均低于预后良好组,CC不良比例 ,rTTP,rMTT 、血清NSE水平及mR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 (P<0.01 。血清NSE单独预测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 0.878(95%CI:0.800~0.934) ,敏感度为 74.00% ,特异度为 91.07% ,与随访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值 =0.654,P<0.001 );CTP、CTA联合血清NSE评估患者预后的敏感度为 88.00% ,特异度为 85.71% ,准确度为 86.79% 与随访结果一致性较高 (Kappa 值=0.733, P<0.001 )。结论CTP、CTA联合血清NSE对脑卒中偏瘫患者CC状态及预后的评估价值较高。
摘要:目的探讨那不勒斯预后评分(NPS)和预后营养指数(PNI)对子宫内膜癌(EC)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EC患者258例,收集患者入院时年龄、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淋巴结转移情况、国际妇产科肿瘤协会(FIGO)临床分期等临床资料。术前1周检测患者实验室指标,并计算NPS评分和PNI。对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术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72例和未复发组186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复发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NPS评分和PNI患者复发曲线的差异;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EC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PNI和NPS评分对EC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效能。结果复发组NPS评分高危患者比例高于未复发组( 41.7% Us. 19.4% ,PNI低于未复发组( 42.1±7.6 Us. 47.2±8.9,P<0.05 )。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NPS评分高危和中危组的累积复发时间短于低危组( ); PNI<43.8 组的累积复发时间短于 ?43.8 组 (P<0.05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龄、血清糖链抗原125(CA125)升高、病理分级G2级和G3级、肌层浸润深度 >1/2 、LVSI阳性、FIGO分期II—V期、NPS评分中高危患者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接受放化疗、PNI升高是患者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NPS评分和PNI联合预测EC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优于单独预测。结论NPS评分和PNI均可作为预测EC患者复发的潜在预测指标。
摘要:自的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对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脑梗死患者平均气道压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45例脑梗死合并OSAS患者资料,其中接受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等基础干预措施者152例,在基础干预措施的基础上给予CPAP治疗者93例,按照1:1倾向性得分匹配法匹配,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2组治疗周期为 14d 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4d后氧减饱和指数(ODI)和最低氧饱和度 (LSaO2) ,呼吸力学指标[气道阻力(Raw)、平均气道压(MPaw)、呼气峰值压(PIP)],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个月后改良Rankina量表 (mRS) 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并评价其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4d后,2组患者ODI,呼吸力学指标Raw、MPaw、PIP及NIHSS 评分、mRS评分明显降低,而 LSaO2 BI评分明显增加 (P<0.05 );且观察组ODI、Raw、MPaw、PIP、NIHSS评分及mRS评分低于对照组, LSaO2 、BI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87.5% Us. 68.8% χ2=4.937 P<0.05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78,P>0.05) 。结论CPAP治疗脑梗死合并OSAS患者有利于降低其MPaw,改善氧饱和度及神经功能,提高总有效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选择性会阴侧切术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然分娩并行选择性会阴侧切术的9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将纳入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9例,对照组仅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治疗,联合组采用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2组产妇一般资料及干预前后的盆底肌力、盆底肌电值、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分及女性性功能评分量表(FSFI)评分。结果2组的年龄、孕周、体质量指数、盆底肌力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干预前比较,2组干预后的盆底肌力、盆底肌电值、FSFI各项评分均升高,PFDI-20评分降低(均 P<0.05 );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盆底肌力改善更明显,I类纤维肌电值、I类纤维肌电值升高,PFDI-20评分降低,FSFI各项评分升高(均 P< 0.05);2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45% Us. 6.12%,P<0.05 。结论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可有效促进选择性会阴侧切术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恢复,改善性功能。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并发急性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51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急性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并发急性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结果510例患者中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心脑血管意外者52例( 10.20% )。发生组年龄、ASAⅡ级、术前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术后肺炎及术后卧床时间 ?5d 比例均大于未发生组 (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ASAⅢ级、术前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术后肺炎是影响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发生急性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 (P<0.05) 。将上述危险因素作为预测变量构建急性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预警列线图模型,总分值范围103~168分,对应风险范围0.1~0.9。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急性心脑血管意外的曲线下面积(AUC)为 0.980(95%CI:0.964~1.000) ,绘制决策曲线(DCA)显示,在风险阈值0.2~0.6时,该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优势。结论据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列线图模型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发生急性心血管意外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摘要:目的探究能谱CT定量分析在甲状腺恶性结节诊断及颈部淋巴结转移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超声初筛显示单发甲状腺结节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病理检查结果将其分为甲状腺结节良性组 n=42 和恶性组( n=58 ),并以甲状腺恶性结节患者是否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 n=26 和未转移组( n=32 ,所有患者均行能谱CT检查,测定能谱CT定量参数碘含量(IC)、标准化碘含量(NIC)和能谱曲线斜率(入HU)。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能谱CT定量对甲状腺恶性结节诊断及颈部淋巴结转移评估的应用价值。结果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形态、边缘、囊变及周围组织侵犯CT征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最大直径、数目、强化程度及钙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恶性组IC 、NIC和入HU均低于良性组,转移组 IC### 、NIC和入HU均低于未转移组1 );ROC曲线结果示, ICfij?kt 、NIC和入HU三者联合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及评估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均高于单一指标。结论能谱CT定量分析在甲状腺恶性结节诊断及颈部淋巴结转移评估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超声测量的咬肌增厚率(MMTF)对帕金森病(PD)患者发生吞咽困难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0例PD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年龄、性别和体质量指数相匹配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2组受试者均接受咬肌超声检查,测量并计算放松及强咬时咬肌厚度(MMT)和MMTF。记录PD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数据和疾病特征,根据是否发生吞咽困难分为吞咽困难组( n=34 和非吞咽困难组( n=66 。比较2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数据和疾病特征,如Hoehn-Yahr(H&Y)分期、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II评分和左旋多巴等效日剂量(LEDD),以及基于超声测量的MMT相关参数。以单因素分析中 P<0.05 的指标为自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究PD患者发生吞咽困难的影响因素。通过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估各指标对PD患者吞咽困难的诊断效能。结果研究组强咬时MMT、MMTF低于对照组(均 P<0.05 )。与非吞咽困难组相比,吞咽困难组年龄更大,H&Y分期和UPDRSII评分更高(均 P<0.05 )。吞咽困难组患者强咬时MMT、MMTF低于非吞咽困难组(均 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PDRSI评分升高是PD患者发生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强咬时MMT和MMTF升高是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UPDRSII评分、强咬时MMT和MMTF诊断PD患者发生吞咽困难的AUC( 95%CI) 分别为 0.714(0.615~0.800 )、0.744(0.647\~0.826)和 0.888(0.809~0.942) 。MMTF诊断PD患者发生吞咽困难的AUC高于UPDRSII评分和强咬时MMT( Z 分别为2.611、2.208,均 P<0.05 )。结论MMTF是PD患者发生吞咽困难的独立影响因子,可作为PD吞咽困难患者的筛查指标。
摘要:目的探讨来那度胺联合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对热休克蛋白90(HSP90)mRNA、miR-28-5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初诊MM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二联组(40例,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治疗)和三联组(40例,硼替佐米、地塞米松联合来那度胺治疗)。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SP90 mRNA、miR-28-5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TRACP-5b、HMGB1水平。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HSP90mRNA、 miR-28-5p 、TRACP-5b、HMGB1水平,免疫细胞功能、肾功能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三联组总有效率高于二联组( 92.50% Us.75.00%,P<0.05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HSP90 mRNA、TRACP-5b、血肌酐、尿素氮水平降低,且三联组低于二联组;2组miR-28-5pHMGB1、 CD4+ CD3+ 、CD4+/CD8+水平升高,且三联组水平高于二联组 (P<0.05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来那度胺联合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治疗MM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摘要:目的分析雄激素性秃发(AGA)患者接触酮康唑洗剂和二硫化硒洗剂的过敏反应发生率。方法对683例AGA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依据病历资料、皮肤镜检查、真菌检查及斑贴试验结果,记录伴发脂溢性皮炎患者人数、马拉色菌检测阳性患者人数,及对酮康唑洗剂和二硫化硒洗剂接触过敏人数,分别计算上述指标的发生率或阳性率。结果AGA患者中脂溢性皮炎发生率为 65.59% ,马拉色菌阳性率为 42.02% 。在AGA患者中酮康唑洗剂的过敏率为 34.70% ,明显高于二硫化硒洗剂的 25.62%(P<0.01) 。伴发脂溢性皮炎和马拉色菌阳性的AGA患者中,酮康唑洗剂过敏率高于二硫化硒洗剂 (P<0.05 )。脂溢性皮炎患者中马拉色菌阳性率为 45.98% ,高于非脂溢性皮炎患者中的 34.47%(P<0.01) 。结论对于AGA患者,接触酮康唑洗剂相比二硫化硒洗剂具有更高的过敏风险,使用过程中应避免抗真菌洗剂长期使用,必要时采用斑贴试验进行药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