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中国营商环境试评价”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22年中国245个城市面板数据,借助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营商环境评价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营商环境评价显著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提高政府重视程度、促进绿色创新、激发创业活力和提高人力资本是营商环境评价影响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作用机制;拓展性分析发现,在小规模和官员晋升激励弱的城市,营商环境评价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基于“要素一结构—功能”三个维度构建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引入时间加权的粗糙集理论与未确知模型进行多指标综合测度,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考察地区差异及时空演进规律。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下游、中游和上游地区;地区间差异始终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上、中、下游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两极分化现象逐渐消失;除云南外的10个省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等级不断提升,且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态势。研究结论可以为推动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摘要: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理念指导下,研究政府数据平台开通对全国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对精准政策制定和双循环格局构建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分析2009—2022年244个城市的数据,将政府数据平台开通视作准自然实验,探讨其对市场一体化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首先,政府数据平台的开通显著推动了全国市场一体化;其次,内部路径通过新质生产力促进市场一体化,外部路径则通过优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发挥作用;最后,在京津冀、长三角和中原城市群等地区,政府数据平台的推动作用尤为显著,且在高技术水平、低政府干预及具备数据交易平台的制度环境中效果更佳。研究结论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关键词:市场整合;政府数据开放;新质生产力;大数据赋能;双重差分
摘要:文章基于注意力基础观构建互补企业实现突破性创新的理论模型,探索高管外部注意力焦点以及吸收能力对互补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吸收能力和平台协同性对外部焦点与突破性创新关系的权变影响。研究发现:高管注意力的外部焦点与互补企业突破性创新呈现“倒U"型关系;互补企业吸收能力与突破性创新为正相关关系;吸收能力和平台协同性对外部焦点与突破性创新之间的“倒U”型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互补企业高管如何配置注意力实现突破性创新以及平台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摘要:公共数据开放是新时代激发数据创新、推进新质生产力动能加速释放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27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公共数据开放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公共数据开放能显著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且经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营商环境在公共数据开放赋能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高行政级别城市、三大城市群城市以及高创新要素投入城市,公共数据开放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更显著。
摘要:文章利用2018—2022年186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QCA方法,探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发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注意力焦点、注意力情境与注意力结构分配共同作用的结果,存在四种高质量发展路径以及四种非高质量发展路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存在“研发投入陷阱”,低研发投入是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核心特征,而在注意力错配或情境支持不足时,高研发投入反而会阻碍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政府支持是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条件;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的优先级并非固定,企业需要根据自身资源和外部环境调整注意力焦点。
摘要:数字经济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双重挑战提供了重要机遇,但关于数字经济如何影响城市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经验证据仍然有限。文章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利用中国243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SDM模型等,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城市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和空间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降低了城市PM2.5和 的排放强度与增长率,并产生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且该效应在中小型城市和绿色数字化治理能力良好的城市中更明显;空间效应分析显示,城市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存在正向空间溢出,而数字经济的溢出效应不显著;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通过能源清洁化、能效提升、公众环境参与和缓解产业结构扭曲等多种渠道,促进城市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同时持股同行业多家企业现象日益普遍,共同机构投资者不仅成为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也成为近年来公司金融研究的热点。文章围绕共同机构投资者“动因 路径一结果”的研究脉络,首先,梳理共同机构投资者协调企业行为的动因;其次,从表现形式和具体途径归纳共同机构投资者的协调路径;最后,从“协同网络”和“合谋网络”总结共同机构投资者的协调结果。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展望共同机构投资者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推动国内学术界从共同机构投资者视角探讨企业间联动效应和企业内公司治理问题提供支持,并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借鉴。
摘要:文章以2013—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完整创新链视角,采用链式中介效应模型,实证考察数字化转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存在“数字化转型—创新投入—全要素生产率”"数字化转型—创新绩效—全要素生产率”和“数字化转型—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全要素生产率”三条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上述路径中,内部控制和专业化分工在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绩效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数字化转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企业规模、行业特征以及地区差异方面存在异质性。研究结论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面对日趋复杂动荡的外部环境,有效提升组织复杂适应性是企业保持变革创新内驱力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章基于2013—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利用耗散结构理论实证考察数字化投入对组织复杂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化投入能够显著提升组织复杂适应性,而组织吸收能力和组织嵌合能力将在其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中介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投入可通过促进企业内部的创新涌现来增强组织复杂适应性;异质性检验显示,微观经营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将对主效应形成“倒逼”,促使数字化投入对组织复杂适应性的正向作用更加凸显;经济后果检验则发现,数字化投入能够通过提升组织复杂适应性而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结论为中国企业通过提升组织复杂适应性来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任务。文章利用2018年10月至2023年12月在银行间市场公开发行的(超)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数据,考察信用风险缓释凭证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标的债券的发行利差。研究发现:CRMW显著增加标的债券的融资成本,经过不同内生性、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旧成立;机制检验显示,CRMW因市场不成熟的局限性未充分发挥保险效应,其在缓解市场分歧的同时能够显著提高投资者最低和最高的申购利率,且CRMW引起的利率上升在信用水平高的发行人中更加显著;仅当信贷市场供不应求、债券市场信用风险溢价较高时,CRMW才能够发挥融资支持作用并显著降低标的债券发行利差。研究结论为信用衍生品影响债券市场的研究提供了来自新兴市场的经验证据,对进一步发展完善信用衍生品市场、推动债券市场服务企业融资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