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高压力之下,部分青少年不堪重负,因遭受生活与学业上的挫败而陷入抑郁情绪之中,抑郁问题逐渐成为一些家庭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当孩子深陷抑郁的泥沼,很多父母往往也跟着陷入焦虑、无助与自责的漩涡中,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会加重孩子的症状。那么,当孩子深陷抑郁,父母该如何应对? 第一,认识并接纳抑郁。抑郁并非简单的情绪低落,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摘要:当前,儿童青少年面临多种情绪和行为问题,如抑郁、焦虑、校园欺凌、网络成瘾等,同时这些情绪和行为问题存在着共患性,影响着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综合以往研究,分别对情绪和行为问题共患的理论模型、我国儿童青少年各类情绪和行为共患问题现状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等进行了阐述,并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建议和对策,以通过综合施策,促进儿童青少年情绪和行为共患问题的改善,助力其身心健康发
摘要:提升中小学心理教师危机干预工作的胜任力是降低未成年人极端事件发生率、构建平安校园的重要举措。针对此,考察了311位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危机干预胜任力水平(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工作态度、自我发展和个人品质四个维度),以及危机干预工作中所面临的阻碍。结果表明,中小学心理教师在危机干预工作中面临着来自学校、学生家长及自身等多方面的阻碍,其危机干预胜任力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由此,从危机干预胜任力的提升及
摘要:为调查河南省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现状,采用心理健康素养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等对259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河南省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平均分为(106.32±10.23)分;(2)该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在性别、受教育程度、学历背景、职称、学段、是否担任班主任、是否阅读过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和所在学校是否开展过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讲座或培训上存在显著差异;(3)心理健康素养
摘要:将心理剧理论和技术融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课堂实效。作为一种艺术治疗手段,心理剧理论和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四阶段中的应用既是心育和美育融合的尝试,也是“五育融合”视域下心理学科教学变革的创新和探索。基于此,从暖身、转换、工作、结束四个阶段探讨了将心理剧理论和技术融入高中心理课教学中的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心理剧;心
关键词:生命教育;五感法;绘本;教育戏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3-0027-03 【活动理念】 小学六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前期,自我意识逐步发展,开始关注自身的内在体验。随着学业任务的繁重以及面临小升初等现实因素,学生容易陷入学业压力之中,忽视身边美好的人和事。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放松身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缓解压力,培养积极
关键词:教育戏剧;死亡教育;死亡观念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3-0030-02 【活动理念】 死亡哲学最早起源于西方,其中海德格尔提出的“向死而生”的积极死亡观受到广泛关注[1]。死亡教育是围绕“死亡”这个核心主题开展的教育,以促使人们认识死亡现象和了解死亡本质,形成对待死亡的正确态度,从而更加珍惜生命,提高生命质量。本课拟通过教育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命价值;生命态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3-0032-03 【活动理念】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指出,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教育者要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等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
关键词:同伴关系;边界感;共情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3-0035-04 【创作理念】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初中生开始重视同伴关系。有些学生因缺乏社交技巧,在日常交往中过度容忍对方而让自己内心不快。与此同时,那个总是提出要求的朋友可能由于一直被满足而忽略了对方真实的内心感受。本剧针对此现象,通过一段友谊故事,巧妙运用多种心理剧技术,
摘要:表达性写作是一种以心理分析理论为依据,通过文字创作的方式抒发内心情感、书写个人经历的艺术干预(疗愈)技术。写作者跨越时空界限,在自由且受保护的空间内对创伤事件进行重新解读和体验,有助于缓解内心的恐惧、失落等负面情绪,减缓身心压力,实现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和谐沟通,从中获得力量,从而以积极的生命状态投入到生活中。在学校场景中,心理教师可运用表达性写作,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探索问题根源,挖掘自
摘要:一名初三男生因考试失败诱发了其早期成长过程中的不合理信念,进而出现害怕考试等回避行为,陷入消极认知循环中。心理教师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学生学会接纳和耐受焦虑情绪,减轻焦虑情绪对其的影响程度,调整不合理认知。经过辅导,该生能够更好地处理焦虑情绪,走出了消极认知循环,学会了主动调整认知,并建立起更加符合客观事实的认知。 关键词:考试焦虑;不合理信念;认知行为疗法;积极认知循环 中图分类号:G
摘要:一名六年级男生在课堂上突然用小刀割伤手腕,并冲向教室的窗户,被同学们拉住。心理教师通过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等心理辅导技术与其建立信任、协作的关系,同时报告给学校,学校启动多方会谈,家校协同,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心理支持;之后,心理教师运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对其进行心理辅导,通过寻找“例外”经验为其赋能,帮助其重建解决问题的信心,提升心理弹性,成功化解心理危机,停止自伤,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摘要:随着社会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生涯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生涯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带来了数据驱动、虚拟体验和在线平台等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技术转型与适应性、数据隐私与安全、教育资源分配与高效整合等挑战。为此,从国家战略规划、学校教育创新、教师专业发展三个维度,系统地提出了推进数字化生涯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生涯教育;数字化转型;数据驱动;虚拟
摘要:在数字化浪潮的引领下,教育领域正迎来深刻变革,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凭借其在信息整合、问题解决和人机交互方面的卓越优势,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它不仅能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还能帮助学生拓宽认知视野、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等。然而,技术的革新也伴随着挑战,数据偏差、算法偏见、过度依赖技术带来的挑战以及伦理、隐私风险,都需要教育者深入思考并采取恰当的措施,以更好地发挥生成式人
摘要:当前,校园欺凌问题频发,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交叠影响域理论倡导家校社合作共同对青少年施加教育影响,以提升教育实效。该理论对家校社合作应对欺凌有着重要启示,有助于整合资源优势,为青少年提供多维度支持。基于此,分析了家校社三方在校园欺凌防治中的角色与相互关系,提出了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共同开展教育活动、建立联合监督机制和提供联合心理支持等应对策略,以提高校园欺凌防治效果,为学生创
摘要:随着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的提升,抑郁症休学学生的复学返校问题逐渐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难点。聚焦班主任在抑郁症休学返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误区(过于严格和过度宽容),以正面管教理念为指导,从明确角色定位、建立信任关系、提供选择权、建立支持系统、持续关注与跟进五个方面,结合具体的案例,提出了班主任对抑郁症复学返校学生的管理策略,为一线班主任提供借鉴。 关键词:正面管教;抑郁症;角色定位;信任关系;人际支
摘要:目前,“问题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是班级管理的难点和痛点。隐喻故事是运用隐喻手法创作的故事,具有生动形象、寓意深刻的特点,为中学“问题学生”的转化提供了独特的教育视角。实践证明,隐喻故事在激发“问题学生”的内在成长动力、促进情感沟通、改变认知模式、促发行为改变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为班主任转化“问题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隐喻;隐喻故事;问题学生;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摘要:高中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面临着来自学业竞争、同伴交往、父母期待等各方面的压力,应对不好往往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作为学校原有体育课程的重要补充,个性化体育课程在培养高中生良好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表明,个性化体育课程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心理需求,在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培养团队精神和提高心理韧性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此外,个性化体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具体方法要因人而异、因项目而异,并且要
摘要:聚焦“学会学习”核心素养,秉持“像孩子一样去学习”的发展理念,提出了“12345”卷入式教师先学心理名师工作室研修模式,在实践中打造“体验学习”、“理解学习”和“学会学习”的学习体验场。即:提升心理教学技能,呈现“一师一风格”课堂样态;夯实心理辅导与活动组织能力,打造“一校一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品牌;以“教师先学”拓展教育科研能力,提升“一室多面向”育心成效;以教师“学会”助力学生“会学”,进
摘要:随着进入青春期,孩子面对的课题越来越多,难免产生心理困扰,如果亲子之间沟通不畅,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使亲子关系日渐疏远。实践表明,智慧亲子沟通是化解孩子心理困扰的一剂良药,它应该以共情式倾听作开篇,以正向表达作引导,以共进行动收尾。只有化解了亲子沟通障碍,父母才能筑起守护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道屏障,与孩子共同成长。 关键词:亲子沟通;共情;正向表达;共同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 文
王莉,江西财经大学附属中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中小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南昌市心理健康学科带头人。江西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兼职硕导,上饶师范学院特聘授课教师,江西省中小学(幼)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库成员,江西省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试点工作指导教师,南昌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曾荣获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卓越校长、江西省“三八”红旗手、江西省最美战“疫”社会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