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一项重大基础性战略工程,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事关中华民族未来。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主渠道。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遵循“建构学理认知—增进情感认同—深化实践养成”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路径。 第一,以传授中华民族共同体系统理论建构学理认知。一是在基本原理维度,讲清楚民族、中华民族、中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是实现中华民
摘 要 我国从启蒙教育阶段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当前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在内容选择、方法设计、目标定位等方面存在知识本位倾向、形式主义实践以及文化接受与保存导向等问题。以文化育人为理论视角,从教育与人与文化的关系层面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强调教育应是文化过程而非知识获得过程,是破解传统文化启蒙教育问题的关键。推进文化育人,需在对话传统中培育自觉的文化主体,在班级中形成意义生成与共享的学习共同体,在
摘 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重要作用,这是由课程性质决定的,政治性奠定政治基础,思想性确立正确导向,综合性构建多元路径,实践性实现行为转化。但是在课程实施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模糊化、简单化、形式化、零散化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着力提升教师政治素养,立足核心素养厘清育人边界,基于统编教材拓展育人深度,通过一体设计形成育人合
摘 要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各民族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课程,而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载体,对青少年思想的引领和信念的培养有重要作用。从2004年旧版高中思政教材到2019年统编版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材内容中从无到有并不断深化为中华民族精神。此外,统编版教材还通过在编排顺序上的重新调整和着重表述,在编写内容上增加更多历史叙事与
2024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总体要求。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深入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对凝聚起以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期话题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围绕其中的关键
摘 要 语言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工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效显著,语言文字和教材教学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语言桥梁更加稳固,各地各校始终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确保育人更加有形有感有效。学校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基础阵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坚持把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
摘 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系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复兴的重要思想基础,深入探析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框架,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结构,即认知建构通过理性认识为情感凝聚奠定基础,情感凝聚依托价值认同推动实践发展,实践发展经由具体行动促进价值引领,价值引领又通过目标指引深化认知建构,形成辩证统一的发展体系。在此基础上,阐明青少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