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以“对象化”作为实践的内在逻辑与现实的哲学架构。他最初在劳动中发现对象化与异化,洞悉现实的本质与实存,又在对物质生产的考察中揭示对象化在市民社会中以自身的二重结构推动历史生成,而历史将在对象化“一体两面”的辩证展开中扬弃异化。这一思想,不仅突显马克思早期理论的深刻性,也为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阐释提供关键视角。同时,对象化赋予马克思历史生成论思想的科学性,在其对卢卡奇对象化理解的批判性审视中得到根本呈现。这表明马克思的对象化思考,既实现对历史生成理解的主客辩证统一,也确保对历史变革的思考扎根现实本身。
[摘要]马克思真正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关系密切,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从继承性上看,马克思在世界历史视野下对人类命运的探讨,对人类利益的追求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从创新性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当代,在性质、方案、方法方面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进行了发展,这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赋予了新的生机。
[摘要]保障新业态劳动者权益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环节。2018—2023年的284份相关判决书显示,新业态领域存在着劳动关系认定困难,劳动者的休息权、获得报酬权等合法权益难以保障,劳动者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和社会监管体系欠完善等问题。从理论上来看,现有新业态劳动理论在从属性认定、劳动过程控制方面表现出不适应性。为了保障劳动者权益、应对当前困境,应当结合新业态用工特点补充从属性理论,明确不完全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并厘清平台等新业态用人单位义务,秉持包容审慎原则进行监管。同时,要从劳动者能力提升、工会建设等多方面着手,增强劳动者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获得感,更好地营造新业态发展大环境。
[摘要]为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我国于2020年6月正式确立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强制报告制度。尽管强制报告制度实行以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发现难”的问题,但同时实践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强制报告制度功能价值的发挥。通过典型案例梳理制度运行困境并分析其根源,发现我国强制报告制度运行不畅是由理念不足、制度不完善、技术赋能缺乏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因此,理念层面应扩张国家亲权原则的内涵并对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的要求进行层次性的划分;制度上要建立以检察机关为主导的分级响应机制,增加制度刚性、明确奖惩措施;技术赋能上,应结合数字检察构建强制报告制度大数据检察监督模型、开发强制报告一键应用程序以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
[摘要]当前,全球局势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深度交融的关键时期。国际竞争呈现日趋激烈的白热化状态,国际环境也愈发错综复杂。在此背景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要义。然而,我国产业目前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致使其陷入发展困境。其中,高素质人才的匮乏,使得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智力支持与创新动力;创新资源在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失衡,阻碍了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与应用;产业结构调整的失序,影响了产业协同发展与整体效能的发挥;政策资源整合的不足,则无法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基于新质生产力理论框架,我们可以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生产关系高效整合等多个维度实施产业创新转型与深刻变革。通过构建新型劳动者体系,聚焦科技创新能力掌握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布局,营造竞争有序、资源配置高效的产业发展环境,以此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具有深刻的理论、历史与实践逻辑。新型生产关系内蕴“数字劳动”带来的体系变迁,内蕴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文化动力”,内蕴生产关系发展的“范式变革”。新型生产关系通过促进技术革命性突破、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以此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论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基于此,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实践路径是:推动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的制度变革,增加优化“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制度供给,夯实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制度保障。
[摘要]黑龙江省具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当前面临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东北把科教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重大机遇,应当积极破解教育系统与科研系统目标定位相割裂、考核评价体系相割裂、资源分配相割裂、文化氛围及工作环境相割裂的问题,从“大科学”“大教育”的战略视角出发,重构科教融合的战略认知,重立科教融合的任务导向,重塑科教融合的制度支撑,以科学布局科教融合发展空间、推动多元化科教融合模式发展、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和学科建设、加强科教服务和成果转化、持续加强科教领域引才育才工作等措施为具体抓手,推动龙江科教融合纵深发展。
[摘要]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一环。激发乡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要义。数字技术通过重塑乡村文化内容要素、改进乡村文化传播模式、整饬乡村文化生长空间来增强乡村文化发展力、强化乡村文化传播力、延展乡村文化引领力和服务力。但数字技术赋能并不等于全能,乡村文化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文化向乡村延伸的过程中也潜存着束缚发展力、窄化传播力、弱化引领力和服务力等消解乡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风险。因此,要从价值导向、资源支撑、制度规范三个层面为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科学遵循、注入不竭动力、托底向上向善,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
[摘要]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纪录片是全球观众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纪录片以其媒介物和“显影器”的双重角色,显示了其在现实和记忆刻写、历史和社会言说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多元叙事题材、多样叙事视角、创意叙事结构以及智能视听技术,纪录片得以全景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篇章。在全球语境下,纪录片以结构间性揭示复杂关系,以主体间性促进国际对话,以文化间性推动文明互鉴,构建了具备世界性意涵的叙事框架。这不仅为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开辟了新径,也为全方位解码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特殊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