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是我们党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作出的科学判断和战略部署,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时代任务和光荣使命。自今年起,《学术前沿》开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专栏,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以实际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希望产出一批有思想分量与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布标志着人工智能迈入社会应用阶段,引发各领域对人工智能影响的讨论。在学术领域,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远大于科学革命中计量技术带来的震动,其中,对文科的影响尤其具有颠覆性。在学术发展的历史里,文科是整体性学术在科学革命里的剩余,其中人文学科还带着整体性学术的特征。在技术发展的脉络里,人工智能不是一个具有充分共识的概念,可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均指向对人类思维与行动能力的延展和替代。人
【摘要】目前的社会科学研究多集中在过去和现在的时间向度,且研究重心往往集中在描述和解释两个方面。在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之下,通用人工智能时代将快速到来,世界可能会进入一种“智能失重”的状态。关于未来的研究,文学想象和哲学思辨虽非常重要,但还远远不够,思考如何将实证方法引入未来研究至关重要。量化未来就是用定量的思路来测量未来,具体可以在实验方法和结构估计两方面实现突破。量化未来的可能性议题主要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数字出版与数字人文领域的交叉与融合日益加深,不断展现出二者内在密切的伴生关系和互动逻辑。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人文与数字出版的关系并非相互从属,而是在发展中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在符号呈现、技术手段和现实功用中表现出相互伴生和逻辑一致,又在融合与伴生中产生深刻的互动影响,持续推动信息与知识的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式创新。深入探讨数字出版与数字人文之间
【摘要】人文学科作为人类重要的知识生产和价值传承体系,显然正在被人工智能深刻改变。人工智能在海量知识搜集、知识翻译、知识归纳、知识发现、知识构造等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现,但同时也产生了知识伪造、价值误导、知识替代等风险。未来人文学科的发展必然在与人工智能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共进,一方面要利用好人工智能的优势,实现有益的人机结合;另一方面要固本培元,巩固人类在原始文献、价值标定、社会进步上的根本作用。在学科
【摘要】智能人文是一个新兴的人文研究领域,涵盖了人类文化、语言研究、历史研究、文化遗产保护、艺术创作和哲学反思等多个智能化发展方面。现阶段,在人文学科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正逐渐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工智能为人文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工具和方法;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也带来了一系列风险和挑战。因此,人工智能技术适配人文学科的关键在于跨学科合作和交流、确保数据的多样性和代表性、重视人工
【摘要】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机物’三元融合”,为我们理解新时代文化事业提供了全新视角。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信息技术拓展时间和空间的重要思想内涵丰富,是繁荣发展新时代文化事业的重要遵循。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要与时俱进,必须进一步完善实体公共文化空间,优化网络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好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摘要】数字组织是数字化时代的必然产物,是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重要载体。数字组织的网络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命门”。数字组织网络安全治理的目标就是要保障数字组织系统内全部要素的安全。在治理思维层面,我们需要强化数字组织安全治理的系统观念和整体观念,不仅要关注关键数字要素的安全问题,更要关注“云边端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结构性安全问题。在顶层设计层面,需要从等级保护制度、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和网
【摘要】智能技术以智能算法实现智能生产和配送、以人机相融打造智能活态和智能反馈、以区块链等促进存储利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起到了极大赋能作用。智能技术在为非遗数据库建设、非遗传播、非遗文化产业的智能化生产应用打开新图景的同时,也反衬出当前非遗保护与传播智能化赋能过程中存在的运行效率欠缺、非遗项目文化属性和传承人作用发挥不足、非遗文化创意研发及孵化智能化布局不到位等短板。在实践过程中,可尝试
【摘要】实现科学的知识产权信用治理,对于规范化的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信用治理实践中仍存在部分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地区差异较大、数据支撑效能不足等问题。为改善相关问题,应从加大失信惩戒威慑力、完善信用制度实施方案、加强大数据技术运用等方面推进知识产权信用治理实践。 【关键词】知识产权 信用治理 社会道德准则 法治中国 【中图分类号】D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