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深刻社会变革活动和伟大社会实践成果,有其本体或本然本质,因此需从哲学本体论角度审视和思考其实在性。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人类深刻社会变革和世界各现代化国家的治理性、政治性和民主性的相同本质,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本质,其集中体现是人民性。人民性因其有利于或造福于全体中国人民,并惠及全人类,而使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实在性。中国式现代化实在性生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生成于坚持党的领导等“十个坚持”,生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实在性生成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可以得到本体论的论证,也可以得到本体论的辩护,并且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充分理由,有助于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全新现代化模式,可以增强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摘要]从战略的高度和系统的角度整体建构并深刻阐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自觉自信自强。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自觉,最根本的就是深入学习、融会贯通、系统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系列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实践要求。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自信,归根到底是要在心灵深处和灵魂高处坚定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的自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自强,关键在于推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高度统一、大众与理论之间的双向奔赴、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有机融通。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和理论自强内在统一于广大人民群众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生动实践过程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把握和自觉践行,三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彼此关联、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摘要]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划时代揭开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从实践域、需求欲和方法论维度透视从“全面深化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嬗变之处,从改革总目标、根本原则、价值理念、重要保障维度剖析其不变之处,从出场向度、主体向度和现实向度层面把握其递进逻辑,对于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摘要]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在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执政环境下,因势利导、审时度势改进治党策略的产物,本质上是一场全面深刻的尺度调适。其创新实践在价值导向、治理对象、治理主体、治理方式以及治理重心等方面具有尺度上推和下移、内部外化和外部内化以及结构性优化的显著特征。为进一步激发全面从严治党的治理效能,需要深刻把握全面与重点、从严与厚爱、治标与治本等二元要素的尺度均衡。
[摘要]机构限额管理的目的是控制各级政府机构设置的规模,防止“机构膨胀”造成行政成本的增加。政府职责是机构设置与改革的逻辑起点,可以将机构限额管理的优化研究放置到政府职责的视角下。机构限额管理的本质是在职责同构的框架下通过总额限定的方式对机构设置进行规制,即以行政层级为基础划定机构总额的限度、以必设机构为依托保证机构限额的有效、以职责刚性为条件保持机构限额的稳定。同构规制下机构限额管理的弊端抑制了地方机构自主性及积极性的发挥。为消除相应弊端,优化机构限额管理的现实作用,应从职责异构的角度对其进行创新探索,最大限度增加地方机构设置的自主性。在肯定职责异构对机构限额管理创新作用的同时,应进一步明晰职责异构在我国机构职能体系中的适用底线,并分析职责异构在机构限额管理中存在的客观问题。为优化机构限额管理,应在职责同构的框架下探索限度内的职责异构,在改革总额限定模式和细化政府职责清单的同时优化同构规制形式,明晰异构自主空间,有效嫁接同构规制与异构自主,在保证机构限额管理作用的同时充分激发机构限额管理的活力。
[摘要]依据公共服务逻辑,养老院的养老护理服务可以被视为典型的价值共创关系,护理员主要扮演价值创造促进者角色,老人成为养老护理服务的价值创造者。通过运用扎根理论分析发现,这种价值共创关系的构建是护理员和老人之间的一种双向适应过程,护理员的情感劳动为这种双向适应提供了支撑,并受到组织赋能和个人赋能等因素的影响。在这种价值共创关系的带动下,老人创造的价值通过生活福祉改善、生活能力提升等私人价值形式涌现出来,并且外溢到护理员、养老院和社会层面,使他们收获了私人价值、组织价值和公共价值。研究结果为改善养老护理关系提供了思路。
[摘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其关键措施在于实现金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高效协同,并建立生态闭环机制。在这一机制中,金融链通过优化资金配置与风险分散,为创新链提供高质量的资源支持;创新链通过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链在结构优化与价值升级方面实现突破;而产业链的需求导向反作用于金融链和创新链,促进其功能的优化与强化,三者之间形成互动共生、协同赋能的闭环。在三链协同创新驱动模型理论框架下,应以金融链作为突破口,聚焦数字经济和高端制造等重点领域,探索三链协同创新机制的路径设计与实施策略。金融链、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创新的生态闭环机制不仅能够显著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还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支持,具有明显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广泛的应用意义。
[摘要]网络主播的直播劳动是一个值得政治经济学深入挖掘的学术新问题。直播劳动在平台直播化趋势下得以出场,其含义是网络主播以直播为特定形式的新形态的平台劳动,其本质是提供直播服务的非生产劳动。直播劳动具有关系交互性、情感输出性、前台表演性、平台监督性等基本特性。直播劳动勾连于平台资本,且受平台资本的算法、流量和中介制支配。平台资本支配下直播劳动领域出现了违规直播、违法直播等直播乱象,它们已脱离劳动属性而不再是本真意义上的直播劳动。防治直播乱象的根本,在于国家加强对资本尤其是平台资本的规范和引导。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Z世代青年为消费主体的国潮成为近年来我国文化消费热点。国潮与青年双向奔赴加速了国潮的火热,也凸显了数字媒介在青年国潮消费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网站、移动APP等数字平台,国潮青年的文化消费形成了虚拟共在、审美共享的数字社交新样态。国潮不仅展现了青年个体的审美消费特性,也在青年的参与式生产和价值共创的实践中,承载着青年对数字自我身份、圈层集体归属、国家文化情怀的认同表达。从文化审美到价值追求彰显了数字媒介场域青年国潮消费的增长逻辑,也是其未来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因。
[摘要]生育保险法律制度作为修法完善的前提,可以从功能定位和体系定位两方面来考量。前者为生育保障的本质功能和计划生育保障的延展功能,框定生育保险法律制度的内容可使其区别于育儿假、育儿津贴为主的家庭福利制度,后者则取决于生育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整合的制度模式选择。我国生育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整合可以通过采纳完全整合型模式框定彼此的制度定位,这也意味着需要重构基本医疗保险与生育保险的规则体系,即设置“基本医疗(生育)保险”章目,以通用规则、基本医疗给付(含生育医疗给付)与生育津贴给付规则的构造,实现基本医疗保险的全民普惠与生育津贴区分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城乡居民的差别发放。
[摘要]我国低生育率问题已从政策性因素转向文化观念驱动的内生性阶段,亟须建立大生育观研究框架。大生育观突破传统,强调“生养育”全过程的价值认知,其核心是生育价值观对生育意愿的决定性影响。破解低生育困局需从心理动机入手,构建覆盖全人群、全周期的包容性政策体系,通过物质、制度和观念系统协同发力。生育观作为深层心理评价体系,其转变具有渐进性,政策效果不会立竿见影。生育行为受生育观经由态度、动机等心理要素的递进影响,这要求政策制定既要关注现实支持,更要重视价值引导。
[摘要]反身性一直以来都是西方社会理论的重要概念,其内涵十分庞杂,从反身性与问题感的逻辑关联及其与反思的关系进行探讨,可以勾勒出反身性的轮廓;从其建构性与延展性方面探讨,则可以挖掘出反身性的内在活力与创造性。学界由此衍生出了诸如反身性社会学、反身性现代化等议题,有关反身性的研究也逐渐从一种概念上的辩驳转向具体应用。经过学界的多年探索,反身性不再仅仅作为束之高阁的思辨工具,而是进一步演变成为理解经验现象的重要途径。现如今,中国正值急剧变化的时代,将反身性置于具体的经验现象进行再思考,有利于为学科研究及政策实践提供更为贴合现实的理论依据。
[摘要]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来看,S市D区的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通过数字化转型促使乡村治理的信息传递、决策模式、运行方式发生多重革新,实现对乡村治理“接点”主体、“接点”空间与“接点”资源的再造,进而推动国家与乡村社会间的联结方式从间接转向直接,联结路径从单向线性转向双向互动,联结逻辑从模糊性转向清晰化。在实践中,需要格外重视数字化转型对乡村治理“接点”的塑造及其所产生的国家与社会关系适应性调整,并基于数字化转型情境中乡村治理“接点”主体、“接点”空间与“接点”资源的新样态,进一步优化数字乡村建设路径。
[摘要]从生活的立场出发,探究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之一。教育是在不确定的生活中通过不断地探究来实现促进人的实质性发展的。长期以来,教育实践领域受到制作模式的侵蚀,教育的探究本性被严重遮蔽,表现为功利化的教育目标违背教育的本真追求、绝对化的教育内容抹杀教育的生命色彩、模式化的教育过程消解教育的人文气度、产品化的教育结果侵蚀教育的主体意蕴。行动是对疑难情境的积极应对,具有内在的探究品格。为了彰显教育的探究本性,需要关注教育的行动性,通过面向完整的生活世界,促进主体间的沟通交往;置身意向的教育实践,关注个体的个性化知识;发挥行动跨界载体的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立足中国教育实践变革,推动教育理论创新以助推教育回归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