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社会基础研究,是理解这场民族解放战争特征的关键维度。当我们突破传统军事史、政治史的叙事框架,将目光投向广大的民间社会,便会发现这场持续十四年的民族保卫战,本质上也是一场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演进过程。由数以亿计的普通民众参与的这场“人民战争”及其“人民性”,这种社会基础的质变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走向胜利的最根本的支撑力量。 对这一根本性支撑力量,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把握:首先是社会动
索泉岭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小尖山脚下,该村是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山村,抗战时期,留下了许多红色经典。 杨惠文创建党支部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烽火的枪声,使年仅20岁的杨惠文难以安心坐在开封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她毅然决然离开河南省邓县家乡,徒步翻山越岭来到山西省阳城县投身革命参加了牺盟会,不久被任命为阳城县牺盟会分会助理员,于1938年2月加人中国共产党。随着抗日形势的
标题 在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受大环境影响,家书成为人们传递感情、表达思想的主要方式。它不仅承载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联系,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家书记录了人们琐碎的生活、对现实的彷徨和未来的期盼,甚至历经的苦难,在展现人间温情的同时,也是人们通过文字的力量互相进行精神鼓舞的见证。更为可贵的是,它不仅在普通百姓当中充当着精神慰藉,在保家卫国的抗战前线将
标题 贺昌(1906年1月19日-1935年3月10日),原名贺颖,又名其颖,字伯聪,山西省离石县柳林镇(今属柳林县)人。他是山西省早期青年运动、工人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中共早期的高级党务工作者,红军高级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政治委员,第3军团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等职。被选为中共第五、第六届(三中全会增补)中央委员,第一、三、四届团中央执行
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中华5000年文明,最主要的是农耕文明。我自幼在清徐老家农村长大,数代务农,尽管在学习和工作上,对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研究不专业,但也从小耳濡目染。经查阅1960年太原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厅编写出版的《巨变中的太原》(农业部分)、1935年《太原指南》、1936年版《山西大观》、2011年版《民国太原》、2013年版《山西外事记忆》等资料,现就民国时期太原郊区的农村经济情
吕坤(1536-1618),字叔简,又字心吾、新吾,白号抱独居士,明代归德府宁陵(今河南省商丘宁陵县)人。万历二年(1574年)考中进士,历任山西襄垣知县、大同知县、山西按察使、山西巡抚,官至都察院左、右佥都御史,刑部左、右侍郎。他一生刚正不阿,为政清廉,是明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经世名臣。 以民为本清正廉明 万历二年(1574年),吕坤被任命为山西襄垣知县。在襄垣仅一年多时间,他政绩卓著,实
“循吏”,也称“干吏”,意为奉公守法、守法循理的官吏。“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中的“循吏列传”,后世因之,历代官修国史中皆设循吏传,成为正史之中记述那些重农宣教、同守民本、清正廉洁、所居民富的州县两级牧民官的固定体例。及至元代,“循吏”除了代指“干吏”“良吏”外,又加上了元杂剧中的“清官”概念,至此,循吏就成了“精明能干、牧民有方、清廉自守、执法严格”的“青天大老爷”的俗称。明代嘉靖、隆
明长城大同镇的遗址弘赐堡,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宏赐堡村。“弘”“宏”两字在这里是混用的,都指同一个地方。《明实录》以及专门记载明长城大同镇的《三云筹俎考》等古代文献中,用的是“弘”字。而比“弘”更早用于这里地名的是“红”,“弘赐”是由“红寺”改来的。明长城的军堡“弘赐堡”修筑在一个以前叫“红寺”的地方,后来这座军堡衍生出了一个村庄,这个村庄的名字叫“宏赐堡村”。今天“红寺”这个名字是彻底废弃不用
悼母亲 清明雨也秋, 无语泪双流。 回望来时路, 欲悲谁解忧! 柳梢青·迎春花 谁赐明黄? 凌寒开放, 淡淡清香。 雪后迎春, 风姿摇曳, 随步金光! 爱怜不喜轻狂, 天付与, 当真引郎。 小巧端庄, 不争桃李, 斗画浓妆! 贺省诗词学会第六届代表大会召开 五月河汾喜讯来, 名家兴会筑诗台。 劳君高唱新时代, 绿树红霞任意裁! 再给元元 别了,京华的
《牺牲救国》是牺盟会(全称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机关报,这是目前所见的所有史料都统一口径的提法。那么,《牺牲救国》报还有没有另外一种身份,即是一份中共山西党报呢?这个问题在党史界、报史界还没人这么提过,但通过笔者多年对山西出版的报纸收集和研究考证,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认为《牺牲救国》报就是以牺盟会名义出版的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公开工委)的机关报。 从牺盟会与公开工委的关系看《牺牲救国》
两周时期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的重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和战争是国家利益及安危的保证。祭祀是古人对天地鬼神和祖先的祭祀,是形而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戎指的是军事和战争,是维持统治的国家力量。而马恰恰能实现祀与戎相结合,用马匹随葬是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晋国,西周时期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成王弟叔虞所封之古唐国,后子燮父改唐为晋,即为晋国。晋国遗址经过近三十年的考
标题 忧苦 余以清宣统二年(190年),庚戌岁阴正月十二日辰时出生,十岁失怙,时先父年三十三岁,先母三十五岁。 呜呼!天道无亲,不与善人?先父忽于民国八年(1919年)四月间,以伤寒病呻吟床第,迄无转机。医药无效,呼天不应,呜呼痛哉!晴天霹雳,先父殁于是年六月六日寅时,弃先母及余兄弟而长逝,呜呼!天殺余母子也。余亦不过人校一年之十龄学童,甚难为先母分忧析苦,馑代先母刷锅洗碗,折柴生火,使先母
一 我是晋中市介休市义安镇孙家寨村人。孙家寨与北辛武村毗邻,两村相距仅仅五里。从记事起,我就随着大人经常去走动,青年时代去北辛武理发、赶会、赶集、看戏、看电影是常事。 北辛武是介休数得着的大村,特别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闻名遐迩的晋商巨贾“冀家”。打记事起,就经常听父亲讲述冀家如何富有,又如何仁德;也讲后人如何败家。最难忘的,就是父亲多次讲他亲身经历受到冀家善待和恩惠的经历。 在父亲十一二岁时,
紫砂壶以及紫砂工艺品,是中国所特有的的高雅陶土工艺品。集诗词、绘画、雕刻、书法、手工造型于一体。 我国紫砂艺术的起源及发展史 我国紫砂艺术的起源一直可追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不过把紫砂做成壶,是明代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从此紫砂文化蔚成风气,名家辈出,花色品种和工艺手法不断翻新演变,五百多年来不断有精品传世。发展到今天,可谓巧夺天工,技绝寰宇。 目前我国紫
墓志是镌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墓志铭是墓志的正文部分,刻于石板正面。志铭通常由“序辞”和“铭辞”两部分组成,有的也附刻他事。 “序辞”又称“志文”或“序文”,文体一般为散文,原则上不可粉饰,需实事求是,实际上则略有出人,体现为“称美不称恶”。其行文多详实,通常记录亡者的籍贯源流、家庭成员、生平事略、生卒年代、娶何地何人之女(包括再娶再续)、官职爵位、社会关系、子女顺序及婚配、葬地等内容,有的还包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