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民性是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主线。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彰显出鲜明的人民性特质,科学回答了文化源于谁、为了谁、属于谁的根本问题,充分发挥了人民的文化自主性、文化自觉性、文化自为性,切实增强了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信心,体现出深厚的人民性价值意蕴。新时代深刻把握和践行习近平文化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涵盖文化主体论、文化使命论、文化构成论、文化发展论等内容,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伦理意蕴贯穿其中。就文化主体而言,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伦理底色;就文化使命而言,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文明作为目标导向,体现着“伦理型文化”家国一体的伦理自觉和文明追求;就文化构成而言,“七个着力”基于文化引领、文化
摘 要: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马克思主义人学“现实的个人”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基本逻辑起点;以人民为中心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价值立场;实现人的现代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规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学旨归。从马克思主义人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深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学意蕴,有利于党和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本在于其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方面分析了资产阶级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展现了西方资产阶级以自己特有的生产方式、价值理念、政治模式创造出全新世界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继续分析了西方式现代化的前景、困境以及对人类社会造成的
摘 要:当前,网络空间作为“第五空间”,是人类物理空间在虚拟空间的自然延伸,已成为国际舆论策源的最前沿。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节点,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争夺已成为当前中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迫切需要新思想新作为。新征程上提升中国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要抓住重点、把握关键,要从内容、方式、范围、效果四个层面着力,一是要增强网络空间国际话语内容的权威性,提升中国话语说服力和中华
摘 要:“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新思维的核心命题,它以抽象人性论为哲学基础,强调核武器时代全人类的生存是第一位的,主张以所谓道德标准处理国际关系问题。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应对和破解人类社会各种全球性风险和挑战而提出的重要价值理念,这一理念以马克思主义超越抽象人道主义、以人民立场超越“超阶级”立场、以全人类共同愿景超越“公开化”“多元化”“民主化”主张、以文化自信超越各类虚
摘 要:作为当今世界极具颠覆性和影响力的技术成果之一,人工智能的深度赋能使主流意识形态在叙事方式、传播范式和场景塑造等方面展现出新的发展图景,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感、精准度和感召力持续增强。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背景下“数据霸权”和“文化霸权”“算法牢笼”和“信息成瘾”“把关转移”和“算法偏见”“碎微议题”和“泛娱乐化”的交织耦合也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话语权削弱、凝聚力弱化、权威性消解、引领力离散等一系
摘 要:理论基础是学科确立、发展的基石。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40年的发展历程,学界在理论基础领域围绕何为理论基础、何以构建理论基础及以何锚定具体理论依据等议题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研究指向并达成一定共识。学科的发展需要理论基础给予与时俱进地持续性支撑,因此,可以依循从历史、实践和未来三个向度夯实马克思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理性支撑作用,坚守整体论视域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构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底色,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建设质量和水平的本质意蕴。锚定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指向,必须在把握政治高度、提升育人效度、增强文化厚度、探索改革深度等多个维度集中发力,增强思政课建设的政治性、科学性、协同性和实效性,切实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立德树人 DOI:10.1593
摘 要:教育信息化与数智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思政课教学不能回避的客观情境,也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数智技术对生产生活的全方位介入使思政课所讲的道理更加丰富,讲道理的方式和手段也更为创新。但是,在数智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中,仍存在认知冲突、能力梗阻、技术风险的现实困境,对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形成了挑战。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深”在教学内容,“透”在教学设计,“活”在教学情境,只有从
摘 要:雷锋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时代成果和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在推动“大思政课”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发展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强化雷锋精神教育大中小一体化的课程建构,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提升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的必然选择。当前,雷锋精神教育大中小一体化课程建构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许多现实挑战,
摘 要: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进以来,面对思政课评价“重规矩、重改革、重反馈”的发展预期转向,基于“机制势能—技术动能—生态效能”的分析框架,数字化赋能思政课评价发挥高位机制、强大系统、绿色生态相统一的效用。其蕴含的逻辑是,以机制保障凝聚管理势能是数字化赋能思政课评价的起点,以技术驱动增强内生动能是数字化赋能思政课评价的基础,以生态打造提升治理效能是数字化赋能思政课评价的指向。提出数字化赋能思政课评
摘 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的重大创新举措,旨在构建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当前我国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在理念、机制和资源配置上还存在协同性不强等问题,深入推进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必须坚持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指导,并借鉴整体性治理理论,通过加强党委领导凝聚共识、注重党建引领体现“三全育人”整体性治理的中国特色,协调部门功能、整合育人资源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守正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核心原则、确立了发展目标。因此,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守正创新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时代指向为依据,着力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临的现实问题追根溯源,并重点从“以中国式现代化之‘特’提升现实应用性;以中国式现代化之‘能’突出科学精准性;以中国式现代化之‘好’完善系统协同性”
摘 要:高校二级学院作为连接宏观政策导向与微观教学实践的桥梁,在“国家—省市自治区—高校—学院—教师”课程思政组织链条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闭环课程思政组织链条、汇聚合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高校二级学院课程思政工作面临教师思政素养提升的统筹性不足、课程思政建设从学科出发的系统性不足、“大思政”育人成效达成困难以及体制机制建设不完备等问题的挑战,基于北京某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承载着言说方式、符号体系、阐释工具和评价标准等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外在表达。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主题相融通、本土话语与国际影响相结合、学理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等新特点,也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多元的内生矛盾、新媒体影响等新挑战,需要不断优化思想引领、提升价值凝聚和话语感染力创新构建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思政教育话语;新特点;新挑战;新路
摘 要:党的二十大明确将高质量发展定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更好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方法、实施方法、调节评估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直接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临的现实问题,有的放矢,逐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所运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够更好地为实现高质量发
摘 要:劳动观念的变迁不仅关系劳动者个人的思想建构和生活境遇,而且关系整个社会的经济建设及发展稳定。延安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矛盾交织及落后农村社会的历史环境,中国共产党将培育劳动光荣观念这一活动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多维度展开,依托劳模运动与“二流子”改造,正反两相对照,引导和帮助边区群众发展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使“劳动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局部实现了把劳动作为审美对象的社会理想。深入探究延安时期培育“
摘 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话语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载体,具有理论阐释和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在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话语呈现出一定的演进逻辑,即话语使命从“民族解放”到“人的现代化”、话语模式从“单向下沉”到“双向互动”、话语内容从“朴实至简”到“开放多元”、话语载体从“直观现实”到“虚实结合”。新时代,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话语,必须遵循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话语演进的规律,即在
摘 要:口号是党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周恩来曾根据口号的阵营属性、口号拟制主体、口号的地位作用、口号的目的指向等标准对口号的类型进行了诸多分类,阐明了口号分层、制定、话语、呼喊和转变策略,总结了在党宣传教育工作过程中要注意口号和实际工作、口号和文艺作品之间关系问题以及口号错误问题等注意事项。研究周恩来口号宣传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周恩来;口号;宣
摘 要: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域和前沿阵地。政治心理学认为,政治主体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存在内在的渐次递增关系,并在认知、情感的基础上外化为稳定的政治行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学校课堂、校园文化和校外实践三个育人场域嵌入各民族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进而实现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过程。因此,本文以团学
摘 要:国家主席习近平自2013年末至今连续发表了11篇新年贺词,其中均蕴藏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饱含了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了解习近平新年贺词的发表情况、鲜明特征、逻辑结构及主题内容是准确把握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新年贺词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体体现为精神激励功能、情怀塑造功能、价值引领功能以及形象传播功能。为充分发挥和实现习近平新年贺词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数字技术全景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将人、数字技术、教育活动有机融合,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转向数字化、智慧化新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生态系统构建的动力源,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样态,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呈现,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方法,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空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化、泛在化、精准化、智慧化发展。随着数字时代融聚发展,完善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数字
摘 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为促进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作为当前信息技术创新聚集的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中蕴含的新技术、新内容、新形式为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置条件、关键环节、成效保障。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绝不能陷入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技术乌托邦”,对于人工智能在情景交互中的负面效应应保持清醒认识,对于其所遵循的逻辑处理应加强规范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5.02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4)05-0163-06 一、教学说明 1.专题分析 本专题选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第三节的第一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本专题内容在理论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而不仅仅是由少数英雄或领袖决定的,有助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