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魏敏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乡村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文旅融合不仅可以提升乡村的文化价值和旅游吸引力,还能有效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互补,从而带动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双重发展。但同时,乡村地区在文旅融合策略、文化保护与创新、乡村数字技术应用以及文旅人才培养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有必要就“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进行深入讨论。本
一、文旅融合是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作为一项具有宏远战略意义和时代紧迫性的系统工程,高质量发展需要以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作为支撑。截止到2023年年底,全国已建成A级旅游景区1.57万家,包含5A级旅游景区339家1。全国旅游总人次达到48.91亿,同比增长93.3%;旅游总收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乡村全面振兴,提出加快构建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提高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强调要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本文将从产业发展以及防范返贫风险和生计角度讨论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广义路径,具体将从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宏观经济和微观生计的双重路径展开分析。 一、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宏观经济路径 文旅融合通过扩大积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该文件明确要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进而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实现乡村民宿规范发展和品质提升。乡村文旅融合作为一种新型发展模式,推动乡村产业、文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文旅融合作为一股强大的驱动力,正逐步成为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文化传承创新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文旅人才这一核心要素的支撑。文旅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不仅是乡村文旅产业升级的推动者,也是乡村文旅资源挖掘、传承与创新的推进者,还是乡村文旅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者,更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守护者。为此,文旅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文旅知识和能力,还应具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基石。数字科技不仅重塑了各行业的生态格局和发展模式,也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近年来,数字科技不断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也逐渐由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越来越关注文化资源的高效整合与科学利用,并持续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费新场景,推动传统文化与乡村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浪潮中,数字文旅已成为乡村旅游地发展的新动能。数字化发展推动乡村文旅生产突破传统生产力的边界,不仅代表了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更象征着劳动方式的革新。这一质的飞跃,正在引领乡村旅游地经济和社会结构进入一个以知识、技术和创新为主导的新时代。作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场域,乡村旅游地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迎来诸多新情境。其中,因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而引发的劳动力返乡成为一个日益凸显的新现象。城市劳动力
[摘 要]当前,消费不平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之一,与此同时,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由此引致的数字鸿沟问题也日益突出。鉴于此,文章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20)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测算家庭数字鸿沟指数和家庭旅游消费不平等指数,从微观家庭视角探讨数字鸿沟对旅游消费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鸿沟显著加剧了旅游消费不平等。而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
[摘 要]分散供应/需求风险是国际旅游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助于国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维持相对稳定的收益。文章基于社会网络理论,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泊松伪最大似然估计,利用2005—2018年全球40个报告国和77个伙伴国的数据,分别从出境游和入境游两个方面检验国家在国际旅游流网络中的网络地位对旅游服务贸易市场份额分散化的影响,以及国家对现有国际旅游市场的依赖程度在其中的调节
[摘 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障生态文明战略有效推进的关键区域,“双碳”目标下考察旅游资源开发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汇影响效应,有利于拓展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外部性研究视野,并促进资源富集型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文章依托多源遥感影像构建733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单元研究数据集,利用空间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5A级景区建设为准自然实验,在县区精细尺度揭示旅游资源开发
[摘 要]景区间旅游客流网络的形成机制是旅游流网络研究的重要问题。已有研究主要识别了旅游客流网络形成的外生机制,而对网络内生机制缺乏研究,文章旨在更全面地揭示景区间旅游客流网络形成的内-外生机制。文章选择四川省为案例地,基于旅游社交平台的游记数据构建了景区间旅游客流的有向加权网络,通过引入加权指数随机图模型,定量模拟并识别了影响该网络形成的内-外生机制。1)四川省景区间旅游客流网络为稀疏网络
[摘 要]在社交媒体平台中使用精心修饰的旅游照片进行目的地营销备受争议,如何发挥旅游照片数字修饰的积极效应至关重要。文章基于信号理论,通过3个实验探究了文化景观照片数字修饰对用户旅游意愿的双刃剑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文化景观照片数字修饰是一把双刃剑,高度修饰的照片会引发用户更低的广告诚实感知和更高的文化价值感知;广告诚实和感知文化价值在数字修饰与旅游意愿的关系中发挥着中介作用;用户的媒体
[摘 要]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发展增加本地就业机会已成为共识。乡村旅游就业多为非正规、非标准形式,但这一现象尚未得到充分探讨。文章以处在旅游发展初级阶段的元阳哈尼梯田为例,基于非参与观察、半结构访谈、文本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借助文化理性理论,探讨乡村旅游正规部门中非正规就业的外在表象与内在逻辑。研究发现:1)这一现象的突出特征是雇佣双方共同塑造的灵活性。在旅游雇主的许可下,本地农村雇工受时空
[摘 要]2023年初,传统工业城市淄博因“烧烤”话题燃爆互联网,旋即引起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网红”旅游地。文章探讨了淄博如何以“烧烤”为媒介,通过有效呼应互联网的影响,在政府、本地居民和游客三大主体的联动下,借助城市形象打造与旅游空间塑造、居民与游客主客关系的协同,将淄博“好客”文化的地方实践与城市旅游的快速转型相结合。该研究从待客之道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政治的视角研究了淄博好客形象的建构框
[摘 要]在移动短视频媒介全面渗透并赋能旅游业的背景下,部分尝试转型的导游正在面临角色分解与重塑的机遇与挑战,有必要结合新的媒介技术背景,系统剖析导游角色的动态演化历程。文章结合媒介驯化理论与导游角色模型的分析框架,以12名重庆市导游“抖主”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持续1年的跟踪式观察,并开展两次半结构化访谈。研究发现,导游“抖主”的移动短视频媒介驯化实践中,不仅包含导游与外部媒介技术的互动协商
[摘 要]随着搭车旅行在中国的兴起,女性搭车现象在社交媒体中被广泛讨论,鲜有研究关注到这一问题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涵。文章聚焦川藏线女性搭车群体,采用深度访谈和网络数据爬取收集数据,并利用主题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借助社会表征理论探讨社交媒体中女性搭车者的形象表征与生成机制。研究发现:1)社交媒体中的女性搭车者形象在自我表征与他者建构作用下呈现出多面性和争议性,表现为自我表征中“女汉子”的性别
[摘 要]中国大运河是新时代宣传国家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对明晰中国大运河的研究特色、构建新时代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梳理,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剖析了中国大运河在申遗前期(1992—2005年)、申遗时期(2006—2014年)和后申遗时期(2015—2023年)3个阶段的研究演进脉络;同时,依据新时代中国大运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