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可通过优化课程思政建设、融入课堂教学,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入脑入心入行,营造文化育人氛围、融入校园文化建设3种方式合力推动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劳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活力。 【关键词】高校;劳模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文章基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造成部分大学生奋斗精神缺失的诸多因素,锚定奋斗精神培育中的问题所在,在遵循奋斗精神培育机制的前提下,建构了涵盖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和大学生自身5个维度的培育策略,引导大学生树立奋斗的主体价值理想,提升大学生以创新为核心的奋斗能力,锤炼大学生以坚强意志为表现的奋斗品质,使大学生养成以健全独立人格为特性的奋斗自觉。该策略力求实现大学生想奋斗、敢
【摘 要】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文章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维度系统梳理和总结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成果,探讨现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不足,据此展望未来研究重点和改进路向,为拓展和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效,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借
【摘 要】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历史自觉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上的优良精神品格。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自觉理论上发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从历史来看呼应着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广大青年的历史自觉,从现实来看担负着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理论自觉、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自觉和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行动自觉是大
【摘 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在推动产学研协同育人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如何构建高效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运行机制,已成为高校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系统分析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人才培养等核心要素,并针对合作目标不一致、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提升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运行效率。 【关键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运行
【摘 要】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效、安全的数据管理对高校至关重要。文章基于当前我国高校在师生数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国外案例提炼出以下启示,即制定区块链技术实施计划、搭建区块链数据管理系统、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数据管理效率和共享能力、采用数据审核和验证机制确保链上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优化高校区块链技术实施与监督体系,旨在为我国高校师生数据管理提供改进框架,以便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
【摘 要】如何让学生从接受向乐于接受、持续使用转变,如何识别线上教学的优势、短板,成为当前线上教学满意度和支持度研究亟待科学测定的主要内容。文章在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的基础上扩展主观期望行为这一潜变量,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结合741份文理科学生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感知有用
【摘 要】高校理科学生是加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因此,在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的关键时期,加强高校理科学生就业育人工作尤为重要。文章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剖析了当前高校理科学生就业育人工作所面临的困境,阐释了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理科学生就业育人体系的现实基础,从“构建‘大协同’的全员就业育人体系、实施‘全贯通’的全过程就业育人体系、打造
【摘 要】构建研究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院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任务。文章通过梳理我国地方院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遵循“面向全体、基于专业、分类培养、强化实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设计研究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与关键要素,提出建设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为我国地方院校开展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摘 要】文章在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指导下,以产出为导向,以思政育人为目标,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的核心课程“流体输配管网”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坚持“知行合一,立心铸魂”的育人导向,构建“双线联动、多元互补”的育人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4方面梳理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分析具体的课程思政建
【摘 要】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文章依托赛教研激发学生积极性、调动教师创新动能,以竞赛的方式从教学、项目研究、学科及科研竞赛等维度提升人才的培养水平,探索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赛教研融合创新对地方“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建设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赛教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 【引用格式】李迎松,陈杰,韦娟.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赛教研融
【摘 要】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的提出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对传统专业进行转型升级,以适应“双碳”需求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项目式教学有助于实现“双碳”背景下传统专业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文章以建筑能源相关课程为例,介绍碳达峰碳中和项目式教学实践,通过紧跟“双碳”技术发展前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项目式教学,多位一体构建建筑能源相关课
【摘 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混合式教学背景下,文章探究和实践以“逆向教学、先纵后横”为核心的教学策略对“计算机辅助设计3ds Max”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以评估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课程采用三段式教学,即课前自主学习及任务准备、课堂互动教学及任务执行、课后深入探究及任务拓展,同时结合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确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度。经过实践验证,与教学改革前相比,课程考核的不及格率
【摘 要】湘潭大学国学课程实践模式创新研究立足于实践思想的更新、实践平台的拓展与实践意义的彰显3个方面,即教学理念的更新深化、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知行合一的实践宗旨;实践方式的机制变革、实践内容的创新拓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与人才建设相协调。因此,课程改革理念创新先行,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审视加速了实践思想的改革,实践平台的优化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践成效的弘扬
【摘 要】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的背景下,“大四现象”越发凸显,已成为影响本科教学的瓶颈问题。文章在剖析“大四现象”成因的基础上,基于全周期人才培养理念,构建“污水厂运行与管理”课程“点—线—面”结合的课程建设体系,并从课程前置、课内教学、课外教学、课程后置4个方面对该体系进行论述。实践结果表明,该体系能够强化前置课程的支撑作用,巩固学生基础,提升学生的学习意愿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工程;
【摘 要】学生评教是保障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之一,如何通过学生的评教反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已受到广泛关注。由于评教群体的多样性,学生评教结果往往存在相互矛盾的反馈意见,因而,消解矛盾是创新性地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文章通过对某高校学生评教结果的实证研究,提取出课程内容过多与课时有限、课堂互动需求多与少、作业布置太多与知识巩固不足3个重点矛盾问题,并基于TRIZ(Теория решения
【摘 要】文章在分析“公司治理”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沙盘实践教学在“公司治理”课程中的应用。该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公司治理”课程通过模拟公司发展周期,涵盖股权、融资和控制权等核心议题,辅以角色扮演和即时反馈,使学生全面掌握公司治理的多维知识。此外,课程还借助案例库资源和“伴学笔记”公众号,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实践结果表明,沙盘实践教学
【摘 要】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创新竞赛为引导,通过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设置和课程内容改革,探索研究化学专业实验课“课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化学实验课程;实验竞赛;“课赛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引用格式】朱宇君,牛晓宇,李志斌.化学专业实验
【摘 要】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主要学习的用于数学计算和数据分析的软件有R语言、Python、MATLAB、SPSS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基础数学课程,理论性较强,相对枯燥,利用Python和MATLAB软件对概率计算、仿真、数值模拟方面的实验案例进行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增强学生的
【摘 要】新时代育人目标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使外语教学从专注语言能力发展不断向强调育人功能转变。为解决目前外语教学在育人实践上的困惑和不足,文章构建了基于“讲好中国故事”实践共同体的外语教学模式,并对教学反馈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及其现状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学生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感,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并激发学习兴趣。 【关键词】
【摘 要】文章面向统计专业课程,首先基于“学以致用”的目标导向,构建了“两融三混 五化并举”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其次探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统计专业课程的实践路径,即“课程设置模块化和评价方式多元化,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概念理论溯源化和知识学习实用化,凸显思政育人专业化;课堂教学翻转化和线上线下案例化,达成课程思政浸润化”;最后设计了“三环节(课前、课中、课后)一贯穿(全程思政融入)”的
【摘 要】地球科学与人类文明、社会经济、生命环境的发展关联密切。地质学专业是地球科学领域培养地质人才的最重要的专业方向,因此,在地质学专业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年来,学院以“三全育人”作为学科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探索了专业课的思政育人路径,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
【摘 要】一流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两者的有机融合对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意义。“水质工程学II”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是其实现高质量一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文章在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基础上,提出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方案,探讨课程思政教学知识点及教学的融入方式、教学手段,并建立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以期全面、综合地评价教学
【摘 要】课程思政是指通过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在高校课程思政理念下,文章剖析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教学案例,提出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途径,将家国情怀、思想道德、科学精神、辩证唯物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提升学生的思
【摘 要】文章在独立学院转型背景下,将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手段之一,立足新工科专业的实践应用特征,从专业认识论、课程及领域发展史、专业实践与应用3个视角,梳理并扩充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设计路径,将“表达与践行”作为思政目标评价的落脚点,借鉴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明确学习产出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主体、教学时空约束及学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