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与同事翁时秀合作发表了《中国旅游地理学学术实践的代际差异与学科转型》1一文,依据“相同的社会时代背景”和“共同的社会历史经历”,将1978年开始至今的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者分为开创代、第一代、中间代和新生代4个同期群。发表文章到现在近8年过去了,从年龄看,开创代现在已经接近或超过90岁,第一代大多60~70岁,中间代多为50~60岁,新生代50岁左右或以下。 对旅游地理学研究者的划分基
主持人:陆 林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体制机制上对城乡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期以来,乡村旅游在助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创新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改变社会变迁方向的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生活方式,是乡村在面临内外环境变化时追求美好生活发展的重要途径。旅
由于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日趋严峻和“城进村衰”的发展不平衡现状日益凸显,我国亟须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社会创新在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尤其在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乡的重要媒介,不仅能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还能实现乡村资源资本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要坚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不仅代表着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双向流动,更象征着城乡关系的重构与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层次变革。在此背景下,乡村作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场域,迎来了诸多发展机遇。其中,“新农人”返乡旅游创业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备受瞩目的新现象和新力量。由大学生、城市青年、农民工、跨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交通网络是指区域内不同等级的交通道路所共同形成的网络组织1,连接着城市与乡村,联系着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是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平衡手”,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官”,厚植乡村社会创新能力的“催化剂”。随着技术与制度创新,交通运输的传统功能不断嬗变,其边际效应逐渐向旅游功能扩散与转移,深刻影响着旅游
一、城乡农旅融合社会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新时代乡村发展迎来重大机遇,但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23,创新能力薄弱则是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短板4。乡村旅游是推动中国乡村创新发展的重要产业路径,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路径,面临发展过程中乡土文化活力不足、市场竞争力下降等现实问题。乡村旅游创新被认为是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农旅融合以一二三产
社会创新不同于技术创新,不仅要满足社会需求,还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或社会合作2。于乡村而言,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乡村发展的现实困境,城乡融合成为了乡村振兴与全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举措。其关键在于打破二元结构,实现连接性的重塑3。以乡村社会创新触发跨地方的公民集体行动,重新连接边缘地区形成新的城乡社会合作,是城乡融合政策目标中关键的变革性实践途径之一。乡村资源的旅游利用形成了乡村产业创新,不仅吸引了城
[摘 要]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过乡村旅游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能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文章从城乡要素流动视角,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的分析框架,构建了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模型,借助Versim系统动力学建模软件揭示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复杂内在机制。通过对驱动力子系统的主要参数进行调节,预测状态子系统和响应子系统的仿真变化,模拟6种不同驱动力情
[摘 要]文章从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出发,以珠三角地区的龙舟节庆参与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并讨论了龙舟节庆活动“日常变革”的可能。文章从列斐伏尔理论中的节奏分析和个体意识批判两个角度,发展出了节庆节奏和个体意识面向两个概念。随后,综合理论演绎与珠三角龙舟节庆参与者的现实经验,将节庆节奏细化为日常型、事件型两种类型,将个体意识面向细化为私人化意识、社会化意识两种类型。由此,珠三角龙舟节庆参与
[摘 要]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之下,为了文化旅游目的地更好地传达社会主流价值观、助力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了解个人如何接受集体的历史叙事,产生集体身份认同。在与文学作品或作家相关的旅游地,旅游者会回忆起过去阅读的经历,以及关于文学作品的记忆。回忆不仅是对记忆中语义、情境的重新调用,同时也参与当下的认知进程。基于这一认识,该研究通过描述现象学的调查方法,从鲁迅文学旅游中的记忆现象切入,探索旅游
[摘 要]随着旅游目的地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目的地管理机构越来越注重在营销内容和形式上凸显自身的独特个性。该研究以当下热门的旅游营销方式——叙事广告为场景,通过3项实验,探索了山水旅游目的地类型(山地vs.水体)如何与广告叙事者性别(男vs.女)进行匹配来增强广告的说服效果,并检验了叙事者-目的地一致性对这一影响的中介作用,以及游客思维模式对其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山地(水体)型目的地与男性(
[摘 要]情感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始终,是旅游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议题。数字沉浸式场景推进了文化和旅游深层内涵(沉浸体验/消费升级)与内容禀赋(数字文明/文化传续)的价值融凝,情感体验成为其发展中的题中之义。尽管已有研究揭示了旅游者情感体验的内涵、特征、效应、应用等,但均集中在旅游者情感体验的关联领域而非本体领域。基于此,该研究通过结合训练语料库和深度网络学习两种方法,建立情感数据库,标注情
[摘 要]数字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如何搭建行之有效的数据中台,既是解决传统服务型企业前台业务与后台业务脱节之现实问题,也是数字化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文章采用探索性单案例方法,以广州白天鹅宾馆为例,深度剖析传统服务型企业数据中台搭建过程。研究发现:第一,传统服务型企业数据中台搭建主要涵盖技术与业务两条行为路径,包含业务数据收集与技术数据交换、技术与业务数据整合、技术服务业务下的业务与技术
[摘 要]模糊食物名称逐渐成为网红餐饮的潮流趋势。文章基于心理意象理论,采用4项情景实验和1项田野实验揭示了食物名称模糊程度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食物名称模糊程度和购买意愿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随着食物名称模糊程度不断提升,购买意愿呈现出先高后低的变化趋势;2)心理意象在食物名称模糊程度和购买意愿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3)菜单项描述调节了上述中介作用,当使用图片形式时,消费
[摘 要]船上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康健、运动、活动、服务等要素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旅游服务场景——邮轮船景。邮轮船景要素众多、复杂度高,对游客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出游体验和行为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影响作用。全面而深入地理解邮轮船景的概念与内涵、要素与维度以及对游客全程体验的影响作用,可以推动服务场景理论向邮轮旅游乃至整个旅游领域的拓展,同时可以帮助邮轮旅游提供商优化船舶设计与建造、设施与服务配
[摘 要]城市是人与野生动物共享的栖居之所。该研究以昆明海鸥旅游为案例,运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深入分析了在城市开放生境下野生动物旅游中动物劳动与围绕动物劳动开展的社会实践。研究发现:1)海鸥通过新陈代谢劳动和生态劳动奠定了海鸥旅游的实践基础,通过情感劳动创造了商业价值;2)野生动物旅游的实践过程展现了旅游营造与动物劳动的相互关系,一方面人类会根据动物劳动习惯改造旅游活动与空间,另一
[摘 要]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旅游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旅游高等教育面临着生源流失、学生认同度低、与行业脱节等重重挑战。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和新冠疫情对旅游业的巨大冲击面前,新时代中国旅游高等教育迫切需要深刻反思并寻求突破。文章基于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剖析中外旅游高等教育是如何被教育制度、产业需求、社会环境等多重力量所建构,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建立其合法性并获